你做社工多久了?
你还会为了这份工作而奋不顾身吗?
是什么让你产生倦怠感?
“我不知道该不该继续…”
本次督导为你带来情感支持
多年经验和探索
诠释什么是“医者寻医且自医”!
本期答疑督导简介:闫璐,厦门市集美区欣立社工服务中心督导助理,社会工作师,从事社工一线服务、管理近4年,曾参与社区治理、残障人士、社区书院、志愿者服务等项目服务管理运作。
前段时间,有小伙伴提了个问题:社工如何应对职业倦怠感?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一直在思考,职业倦怠是否就像人生病了,或者是小感冒,也或者是难愈之症,我们需要找医生。那么该如何做呢?综合多年的社工工作经历,我将和大家分享下个人感悟,从知生病、知病理和知医法三步走。
【知生病——我什么时候累了】
什么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社工首先要判断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出现情绪低迷、态度消极、行为退化等情况,觉察自己是否处于倦怠期、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症状,及时自我介入。
【知病理——我为什么累了】
为什么倦怠,它绝不像表面所说我累了,或事情很多,或机械式重复某一类活动,它背后有某种因素,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倦怠的产生,了解产生倦怠的根本原因——是遇到了瓶颈期难以突破现有工作状态?还是工作重复率高缺乏出啊给新性导致疲惫感?或者事情太多、协调困难,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又或者是对目前服务的环境和团队感到不满……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的情况后才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知医法——我怎么缓解累觉】
1、接纳自己的状态
倦怠感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我们是社工也是人。当工作日复一日的增加,我们很快就沦落为办活动办小组办个案的“机器”,遇到这个阶段时,我们要接纳自己的这个状态,告诉自己这是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不必过于焦虑或不安。
2、给自己休息调整的时间
劳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目标事半功倍,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劳苦,保存工作劲头。如果累了就休息一下,不要硬撑,给自己放松的时间,让自己有一个缓冲期去解决问题。
3、事按轻重缓急,合理安排
身在其位谋其职,我们要学会按照事情的紧急程度合理安排各类事宜,让自己在处理繁忙的工作时有更多的轻松感。
4、找相关人员寻求正向帮助
寻求他人帮助无可厚非,特别是自己无法解决时,主动去改变和寻求帮助无疑最佳。也许听完别人的建议换个角度调整下就很好,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可以量变产生质变,自己的倦怠感也会在一次次的帮助中消失掉。
5、找到做事的价值感
做社工需要情怀,但拨开情怀这层外衣,其实是我们更希望做到生命影响生命。举个我的真实案例,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在一个社区做社工服务,后期由于各方面原因,我离开了那个社区,去到了其他地方继续做社工,但依然和服务过的居民们保持着联系。今年春节过后,有阿姨提议来找我玩,其他人一听说就都要来,十几人的队伍瞬间集结完毕,其中还有80多岁的奶奶,有个70多岁的阿姨还特地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送礼物给我,给了我礼物她就说要回去了,她就是想来看看我…瞬间泪目。我带着其他阿姨们走走看看,了解我现在的生活、工作,她们对我的担心和关心,让我那颗叮叮当当的心暖化了,神仙阿姨们啊,让我觉得社工值得!服务中的正向回馈带给我们的价值远超其他,在社工路上总是容易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找到了自己做社工的初心,回归本质。所以我们要让做这件事的意义变成“我想做而不是我不得不做”,找到价值感。
6、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一味的工作只会让自己迷失在日常中,繁多的困境只会让自己陷入在怀疑中,最好的解决方法——学习,提升自己。学习之后,我们的思维、处理方式等皆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千篇一律的活动中有更多的创新性,让活动有更多的“花样”,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足够的学习是我们获得强大的力量去解决事情、让事情变得有更多意义、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结语:做社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比做一百件简单的事情要有价值!希望我们可以永远有一颗热忱的心,用满满的正能量给自己充电,让自己有使不完的劲;用百分百的精力去经营这份职业,让它成为自己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共勉!
版权所有:房山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4094250号-1 技术支持:房山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