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失业农民工再就业之路

作者: 《中国社会工作》2024年6月下刊 发布时间: 2024-07-18 09:50:26

  一、案例背景

  服务对象老刘,男,58岁,身体健康,失业。老刘从十几岁开始就在工地打工,随着年龄增长、体力下降,加之工地用工减少,近两年一直处于失业状态。2022年,妻子老杜跟随老刘在工地打工时意外从高处跌落,造成骨盆、腿部多处骨折,康复后无法再从事重体力劳动。老杜受伤后申请了工伤处理,但因建筑公司、承包公司和包工头之间的矛盾,赔偿金一直未落实到位。

  老刘夫妇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大学毕业后到外地工作,现已结婚;儿子服兵役两年后退伍,目前在一家车检企业上班,工作稳定但收入不高。儿子已到结婚的年纪,无房无车,夫妻俩没有收入,拮据的经济状况以及各方面压力导致家庭矛盾不断升级。老刘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市民政局救助站的社工曾帮助返乡流浪人员老张成功找到工作,遂主动联系社工寻求帮助。

  经过与老刘夫妇多次面谈,社工决定以就业为优先目标,运用个案管理的方式开展服务。

  二、预估分析

  1、个人层面。老刘身体健康,近两年一直处于失业状态,他有学习新技能和就业的需求。儿子到结婚年龄、妻子工伤赔偿等多重压力导致老刘内心焦虑、压抑,经常失眠,白天精神恍惚,曾在骑车路上多次违章,存在安全隐患。社工需要协助老刘及时调整状态,重树生活信心,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

  2、家庭层面。老刘与妻子、孩子的矛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造成的,社工需要在改善其就业和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协助其改善家庭的交流沟通方式。目前则需要帮助老刘及家人理性认识和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困难,齐心协力应对家庭困难和挑战。

  3、社会层面。老刘的社会支持系统薄弱,虽然其所在镇、村有政策资源支持,但受其文化程度和信息掌握程度所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于亲戚、朋友等支持资源,老刘和妻子都以“庄户人不容易”为由,没有主动开口寻求帮助。此次求助也是老刘在亲戚的鼓励下,犹豫很久后才主动联系社工。经初步分析,社工需要为老刘及其家庭提供链接政策支持、法律支援、就业支持等直接服务。

  三、服务过程

  社工以社会支持理论为依据,为老刘开展服务。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工将老刘置于个人、家庭、社会的关系网络之中,以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和资源获取为重点,帮助老刘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缓解无力感,重新就业。

  (一)建立关系,评估需求

  老刘主动联系社工寻求帮助,初步关系的建立很顺利。初次面谈,社工询问了老刘的情况,鼓励他述说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想法。老刘虽主动求助,但对社工并非完全信任,对个人情况和妻子的工伤说得较多,对家庭关系和子女情况并不想多谈。社工做了自我介绍,分享了之前的服务案例,与老刘达成了服务协议,尝试帮他解决就业和妻子工伤赔偿问题。面谈过程中,社工发现老刘愁容满面,总是唉声叹气,于是运用优势视角帮老刘发现自身优点,比如他身体健康,在工地做施工技术员多年,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子女有出息等。讲到这些时,老刘紧皱的眉头开始舒展。经过初步评估,社工决定以就业为突破点,进一步帮助老刘树立生活的信心。

  (二)政社联动,帮助就业

  根据老刘情况,社工链接政策资源,准备协助他申请公益岗位和免费的就业培训。同时,社工从之前建立的辖区企业资源库中联系了纸箱厂、食品加工厂、机械厂等企业,并及时与老刘沟通、分析。结合用工需求和薪资待遇,老刘最终选择了纸箱厂的面试。在此期间,社工主要开展了以下服务。

  协助调整自我认知,转变就业观念。社工向老刘宣传了就业救助政策,主要包括贷款贴息、培训补贴、公益岗位安置等。根据家庭情况,老刘夫妇可以申请一个公益岗位,工作强度不大但工资较低。老刘决定先由妻子到公益岗工作,自己则希望能找一份工资高些的工作。社工肯定了老刘的想法,鼓励他再学一门技术。社工分享了当地人社部门的免费就业培训和工程学院的免费课程。考虑到老刘对机械比较感兴趣,社工便帮助他联系现场体验学习。然而,机械维修虽然赚钱多但是需要长时间学习,周期长、见效慢。加上受年龄、体力、精力等因素影响,老刘体验后放弃了继续学习机械维修的想法。社工及时给予陪伴和精神支持,帮助其疏导情绪,分析利弊。在这一过程中,社工协助老刘具体分析了就业形势和自身优势、不足,帮助老刘调整了自我认知,鼓励他以更加务实的心态找工作,争取早日就业。

  链接就业资源,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前社工帮助返乡流浪人员老张在某纸箱厂就业,目前该厂还有用工需求。老刘询问了该厂位置和老张情况,对去纸箱厂工作产生兴趣。社工陪同老刘到纸箱厂面试,根据前期掌握的用工需求,叉车司机和彩印岗比较适合他。老刘对叉车很感兴趣,主动询问叉车难不难开、工资待遇如何等。叉车为特种车辆,需要考取专门驾照,58岁还可以参加考试,老刘得知这些消息后十分欣喜,当即询问什么时候可以试工。工厂负责人安排了一名老司机带老刘熟悉车辆,并帮他咨询了驾照报名考试情况等。老刘学习能力很强,短短几天时间就能熟练操作叉车,不忙的时候还到辅料车间帮忙,能多挣点钱补贴家用。拿到驾照后,老刘正式上岗,有了较高的收入,老刘一家的家庭关系也在慢慢改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三)多元支持,转介服务

  服务过程中,社工积极进行家庭介入。社工多次分别与老刘、妻子老杜和儿子小刘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对彼此的看法。条件成熟后,社工帮助老刘一家召开家庭会议,制定会议规则——每人发言5分钟,中间不得插话,让发言者充分表达。社工运用聚焦、去标签等技巧,帮助老刘夫妇认识到家庭矛盾的症结所在和家庭良性沟通的重要性,改变了开口即吵架的交流方式。社工也积极联系老刘女儿,鼓励其每个月至少回家一次,与父母聊天,确保每周都与家人通电话或视频聊天。

  在老刘成功就业、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后,社工与老刘一起回顾了整个服务过程,总结其从工地到工厂,从刚失业、待业到成功就业的历程,家庭从天天吵架到能心平气和地沟通,子女也愿意多回家了。谈起现在的工作,老刘较为满意。社工及时给予肯定,告知老刘个案服务将告一段落,并建议将其妻子工伤补贴一事转介给其他同事继续跟进。老刘和妻子欣然同意,并表示感谢。结案后三个月,社工电话回访,老刘表示工作很忙,果品进入成熟期,纸箱需求量大增,加班多,很累,但是收入可观。妻子工伤补贴一事,在社工的同事和公益律师的帮助下,案子已走上司法程序,正等待结果。社工对老刘的状态、心态给予了肯定,鼓励他只要保持信心,继续努力,生活会越来越好。

  四、总结反思

  本案例中,社工主要扮演服务提供者、支持者、资源链接者等角色,帮助老刘成功就业,实现了个人、家庭、社会层面的改变。通过本次服务,笔者有如下思考。

  社工要激发服务对象自身的潜力。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助人自助,社工可以提供服务,但不能包办代替。服务成功的关键是启动服务对象自身的力量,激发其潜能,引导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社工要熟悉政策,发挥政策功能。政策制定的出发点、落脚点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有时因政策传播范围和受众理解、接受程度等影响,一些应享受政策的人没有及时享受到国家政策。在服务时,社工首先应链接政策这一最可靠、最稳定的资源。比如本案中,社工破题的关键就是国家对困难群众特别是零就业家庭的公益岗位政策等。

  社工要善借公益慈善资源力量。社工要善于积累储备公益慈善资源,积极维护和满足资源方的需求,引导公益慈善力量持续助力困难群体生活的改善。比如,本案例中社工建立了辖区企业资源库,在众多企业中为老刘找寻合适的岗位;在结案之际,社工将老刘妻子工伤补贴一事成功转介给同事和公益律师,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可能。

  社工要在总结中不断提升。社工要继续总结、梳理大龄失业农民工的问题清单、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发挥好倡导者和链接者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帮助大龄失业农民工改善生活、安享晚年。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21578452

版权所有:房山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4094250号-1 技术支持:房山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