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社工案例:一条朋友圈动态,一个家庭的改变

作者: 《中国社会工作》2024年7月下刊 发布时间: 2024-08-30 12:13:03

  一、案例背景

  2023年3月,禁毒社工通过工作微信在服务对象李志(化名)的朋友圈看到这么一段动态:“这个拖油瓶又花了三千大洋,每月一次,赔钱货”,并附上一张3000元的账单截图。这引起了社工的极大关注,于是社工主动联系李志进行家访。通过面谈得知,李志36岁,非本地人,10年前因交友不慎,坠入毒品深渊,留下行政拘留记录。李志有一个5岁的儿子阿亮(化名),患有先天性耳聋(残疾一级),每月需要花费高昂的康复费用,于是有了上述朋友圈的牢骚。此外,李志的妻子患有重度心肌炎,经治疗后仍在康复期。李志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平时以安装网线为主业,以网上卖玉器为副业,收入极不稳定。

  二、问题及需求评估

  接受心理疏导。李志的吸毒史和当前的家庭困境使其感到无比自责和担忧,一是害怕自己的吸毒案底影响儿子今后的发展,二是因为儿子在身体方面的缺陷,担心其被人嘲笑和欺负,不能适应未来的学校生活,因此急需进行心理疏导。

  协助小孩入学。由于先天残疾,阿亮多次被普通学校拒绝申请入学。为了让儿子接受正常教育,李志也曾尝试做出努力,但都以失败告终。李志不得不带儿子进入一家特殊教育机构做康复训练,希望他像健全小孩一样接受教育、快乐成长。

  获得经济援助。李志曾吸食毒品导致家庭经济水平直线下降,当前收入来源不稳定。妻儿的康复费用开销巨大,使得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李志期望寻求经济援助,拓宽就业渠道,维持家庭基本生活。

  改善家庭关系。李志和妻子经常因为儿子康复、家庭收支等问题意见不合,屡屡吵架,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夫妻感情冷漠。李志期望改善夫妻关系,重塑和睦的家庭氛围。

  社工运用系统理论,从李志所处的家庭、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社区、制度环境等四个层次的系统分层次介入,致力于积极为整个系统中的个体增权赋能。

  李志面临着儿子入学难、经济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多重困境。社工采用个案管理的工作方法,协助李志以正向的信念和视角来看待问题,发掘自我优势,链接外部资源,从而提升其价值感和应对危机能力,增强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等内外在保护因素,帮助其提升抗逆力。

  三、服务过程

  (一)释放负面情绪,提高个人抗逆力

  李志作为社工主动发掘的个案,对热情主动的上门帮扶产生怀疑。社工通过分析李志朋友圈动态、微信跑步点赞等方式,拉近与李志的服务关系,并对其过往的遭遇表达同理心。在会谈中,李志提到最多的是儿子的教育问题。社工适时披露自己的专业背景,表示愿意陪伴其一起尝试解决问题,进而逐步打消其疑虑。

  社工在观察到李志的负面情绪后,一方面对其述说的戒毒经历、家庭遭遇、照顾儿子等表达专注与关怀,让其感受到被关心、被尊重,引导其发泄情绪;另一方面联动社区心理咨询师,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经过社工和心理咨询师的共同努力,李志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这也成为李志主动愿意改变家庭现状的关键。李志表示“多年来,没有一个人像社工这样跟我聊这么多,还请专业的咨询师给我疏导”。此外,社工还帮助李志学习情绪管理的方法,引导其对生活注入希望。

  (二)链接多方资源,助力入学受教育

  小孩入学教育是李志的“心病”。社工倡导成立由社区书记、妇联、民政、学校、社工组成的“五位一体”关爱帮扶小组,实行“区-街道-社区”个案督导机制,发挥“家校社”联动作用,着力解决李志孩子入学问题。 

  前期,社工和志愿者为阿亮购买入园物品、带其参观幼儿园,以增强其适应感。社工还联动关工委的资源,邀请李志以亲子方式参加感统训练成长小组、亲子家庭教育增能小组等服务,让阿亮对集体生活不再恐惧,以增强亲子关系。李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了孩子的毅力和自信,逐渐缓解了焦虑,认为儿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中期,社工联合社区妇联多次到学校咨询招生政策,再将获取的信息反馈给李志,协助其整理入学材料。由于李志在社区居无定所,频繁更换出租房,且网格登记信息不全面,导致入园材料不全。社工协助李志去网格管理中心、物业管理处等部门核对居住信息,恳请校方给孩子一个入学的机会。经过反复沟通,校方并没有给予明确答复,仅表示可以让孩子试一试。每次李志到校提交资料时,得到的答案都是回去等通知,漫长的等待让李志感到非常焦虑。其间,社工耐心安抚李志,增加家访频次,缓解其焦虑。

  最终,经过不懈努力,阿亮成功入学。入园后,阿亮顺利度过了学校的考察期,李志也经常主动与社工分享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自此,李志的“心病”得到疗愈,有极大的动力为缓解家庭经济困难而行动。

  (三)开展分类帮扶,改善经济情况

  社工协助李志一站式了解社会救助和惠民帮扶政策,结合惠民事项、政策内容、救助标准,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社工协助李志办理居住证,联动街道禁毒办、社会事务办、社区等部门,帮助其申请临时救助,并联合学校团委开展结对帮扶,定期上门走访慰问,送去爱心物资。

  为增加收入、拓宽就业渠道,社工鼓励李志继续做安装网线工作,同时开拓好副业。之前李志只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售卖物品,成交量较少,社工便链接社区民生微实事资源,邀请李志参加“自媒体直播创业培训”,为其赋能自媒体变现手段和技能。社工还协助李志在闲鱼、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发布物品,为他推送剪辑视频教程,帮助其寻找更多的机遇。最终,李志副业的客单量慢慢增多,收入可观。

  (四)增强家庭复元力,巩固戒毒操守

  良好的沟通方式,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也有利于维持家庭系统平衡。社工通过协助李志绘制家庭图,重现家庭情景,澄清沟通方式,鼓励夫妻双方表达感受。李志埋怨妻子教育不当,动不动就打孩子,指责妻子无经济收入、生活照料能力差、形象不佳等;妻子则指责李志曾吸毒,性格过于强势,大男子主义,对她缺乏关心等。社工协助李志及妻子制作“优势树”,通过家庭游戏引导双方关注和发现彼此身上的优势,协助双方回忆曾经共同克服困难的经历、感情的美好,找到双方愿意改变的沟通模式,并制订改变计划。此外,社工还协助夫妻双方重视家庭教育,做好亲职陪伴,打破以往李志联合阿亮排挤妻子的父子联盟状态,引导他们重视培养阿亮的自理能力。至此,李志的家庭关系得以修复,家庭复元力增强。 

  李志在遭遇家庭困境时,心理防线极其脆弱,特别容易以复吸的错误方式麻痹自我,导致再次坠入毒品的深渊。社工通过帮助李志回顾戒毒历程,肯定其一直以来的保持操守状态,引导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表扬其参加禁毒宣传志愿活动的行为。李志表示如果当初自暴自弃,没有抵制毒品的诱惑,后果将不堪设想,自己的坚守还是有意义的。 

  经过一年多的跟踪服务,李志面临的问题得到解决,服务目标基本达成。李志为社工送上了感谢信和锦旗,感谢信中说道:“之前遇到困难都是一个人扛,自从有了社工,就算有困难,也能看到阳光。”

  四、专业反思

  应帮尽帮,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戒毒康复人员普遍对政策不了解,如在本案例中,李志属于非户籍居民,社交圈子小,政策信息相对闭塞,主动求助意识弱,处于“人找政策”状态。社工一方面联动民政资源,通过查阅“帮扶自闭症儿童复学”等类似案例进行救助解读,明晰救助所需资料,为帮扶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对于李志不符合现行帮扶政策的情况,及时链接社区妇联、民政资源,为其提供临时救助,给予支持和关爱,并联动各方参与社会救助,实现“政策找人”。

  细心专心,由“个案求助”到“发掘个案”。由于禁毒领域的特殊性,往往主动求助的个案较少,这时需要社工细心、专心去发掘个案。一般发掘个案的途径包括日常面访、家访走访、外展宣传和社交媒介等。在本案例中,社工仅通过工作微信朋友圈,就敏锐察觉到服务对象有潜在需求的信号,随后认真翻阅了其近两年的朋友圈动态,搜集到工作职业、生活状态、重大经历等信息,为社工发掘潜在个案提供了帮助,有利于化“被动求助”为“主动干预”。

  接纳变化,由“向前走”到“回头看”。在提供专业服务时,服务对象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社工不能仅限于埋头推进实务,只顾“向前走”,也要适当对过程“回头看”,思考服务目标与核心需求是否一致。本案例中,李志的需求随着专业关系的逐步变好而改变。面对李志提出的新需求,社工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应评估需求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反思此类需求与服务目标之间的联系,接纳这些变化。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21578452

版权所有:房山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4094250号-1 技术支持:房山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